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学院新闻 >> 正文
董豫教授在Antiquity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2019年04月17日 11:00    点击次数:1087


 近日,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董豫教授撰写的学术论文“Mortuary ritual and social identities during the late Dawenkou period in China”(大汶口文化晚期的丧葬仪式和社会身份)在Antiquity2019年第4期发表。 

大汶口文化晚期是初步社会分化的重要发展阶段。江苏邳州梁王城遗址的发掘对研究苏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复杂化进程提供了宝贵资料。董豫及其合作者对梁王城遗址大汶口晚期的139座墓葬进行了墓葬背景信息和稳定同位素食谱分析的综合研究。 

研究发现,该遗址从早期到晚期在多个方面发生了变化:一、早期阶段使用二层台的墓葬较少(早期墓葬的11.5%),而享有二层台的个体同时拥有较多随葬品;到了遗址的晚期,更多墓葬使用二层台(晚期墓葬的66.7%),但有些享有二层台的个体仅有几件随葬品。二、早期墓葬大多随葬实用器,到了中晚期,烧制工艺较差的明器在墓葬随葬品中出现,同时每个墓的随葬品数量较早期有明显增加。三、先民饮食结构在晚期出现明显分化,早期先民多以C4类食物(很可能是粟黍)为主,到了晚期,有些先民仍以C4类食物为主,而有些先民则食用了较多C3食物(很可能是稻米)。这些证据都说明梁王城遗址从早期到晚期,遗址内的竞争和分化逐步加剧,聚落成员开始选用不同的方式(二层台、随葬品数量、饮食等)来彰显个人身份。 

另外,多种证据表明中年女性在梁王城遗址受到优待(该遗址未发现老年个体):一、随葬品在30件以上的墓葬墓主全部为中年女性及一例性别不可鉴定个体。二、红色粉末(很可能是朱砂)仅发现于四例中年女性的墓葬和一例性别不可鉴定的墓葬;鉴于朱砂在该地区的稀少发现,其使用可能有特殊意义。三、食用更多C3食物(很可能是稻米)的个体全部为女性,这些个体同时具有较高的氮同位素值(肉类的摄入较多);相较于粟黍来说,稻米的获得无论是通过交换还是本地种植都需要更多的投入,因此更多稻米和肉类的摄入可能显示了这些个体的特殊地位。这些证据都说明,大汶口文化晚期该遗址女性的社会地位较高,尤其是较年长的女性。 

综上,梁王城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对了解大汶口文化晚期社会复杂化进程提供了十分宝贵的材料。通过采取多学科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本研究对于大汶口文化晚期的社会分化和性别差异提出了新的思考。 

本文合作者包括南京博物院林留根研究员和朱晓汀副研究员、山东大学栾丰实教授、美国耶鲁大学文德安教授等。Antiquity为英文考古类专业期刊,1927年由英国考古学家O. G. S. Crawford创刊。该刊致力于发表世界范围内的前沿考古研究在考古学业界影响较大。

 

链接:https://doi.org/10.15184/aqy.2019.34

 

 

 

 

 

 

 

 


【作者:    责任编辑:李婧】


上一条:山东大学成功举办第三届壬辰战争研究(国际)工作坊

下一条:第二届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研究生论坛成功举办


关闭